雷竞技RAYBET首页中国首善:把现金堆成山高调捐款26亿后“消失”如今在家种地明明慈善捐款总额高达26亿,更是被赋予“中国首善”的称号,如今却不敢出现在公众的面前,父亲儿子更是让他少说话,只能在老家种地。
从“首善”作成了“首骗”,如此之大的转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离谱故事?陈光标的钱从哪来的?他这么高调慈善究竟意欲何为?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江苏农村家庭。“揭不开锅”在陈光标小时候的记忆里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
一场自然灾害的到来,让本来就吃不上饭的家庭陷入了更加严峻的窘境,从挖野菜到啃树皮吃草根,再到连草根都吃不上,饿急了捧一抔黄土填进嘴也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尽管挣扎了很久,陈光标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一个哥哥和姐姐被活活饿死,也是从那时起,四岁的他立志:我要赚钱!我一定要赚钱!
陈光标从9岁就开始卖水,小小的身躯扛起两个重重的水桶,扁担在肩膀上摩擦出鲜红的血痕,一动就疼,可坚强的他愣是一声不吭忍了下来。
刚开始生意惨淡,聪明的陈光标打出“一分钱免费喝”的噱头,人们纷纷被吸引过来,陈光标也因此赚得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财。
一个暑假的卖水生意让陈光标自己开始能够负担自己的学费,不仅如此,他还慷慨地拿出自己的辛苦钱帮邻居也交上了学费。
这一次的助人为乐被老师知道后,善良的陈光标获得了一朵小红花的奖励。同学们为他鼓掌欢呼,老师也对他赞赏有加,陈光标第一次尝到了帮助人的甜头。
乘胜追击,陈光标后续又做了很多小生意。冬日红薯,夏天冰棍,再到后面开始做起粮食买卖,陈光标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专业。
在当时一个家庭月收入都很难超过一百块钱的情况下,17岁的陈光标居然凭一己之力成为万元户,这个颇具商业头脑的少年一时间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陈家出了个少年万元户”。
哪怕自己的经商之路已经开始走出名堂,陈光标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高中毕业之后,陈光标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求学。
刚进商海时,他也曾手足无措,跌过跟头,但不得不说,陈光标天生就是创业的一把好手,很快就从这商界争雄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天,陈光标正好在一家药店附近闲逛,发现很多人都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好不好用,还时不时会传来“哇”的惊叹。
药店里还有热闹?陈光标感到十分意外,忙挤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知道身上哪里有问题。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大家惊叹于这个仪器的神奇之处,医学出身的陈光标却一眼就看到了不足与改进之处:可以更直观。
既然简单的疾病探测仪都能广受大家追捧,如果产品再升级,降维打击之下,自己的新产品一定可以大卖特卖。
敢想敢干,更是说干就干,陈光标掏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左拼右凑汇集了3000元的启动金,专门聘请了业界的专业人士根据自己的设想将市场上的耳穴探测仪进行创新。
就这样,原本十分袖珍的仪器被陈光标包装成了“大家伙”,但谁也想不到,这其实就是做了十分简单的调整,加上显示器外壳罢了。
陈光标深知,如果外形太简单的话,就不能给用户一种很厉害的感觉,所以他索性往里面塞了一个大型的无用电瓶,以重量体型彰显其可信度。
果不其然,1996年,这一款迎合用户需求的“新玩意”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大众喜爱,本金不过几百,陈光标卖3000都难逃“供不应求”的局面。
后来,这款产品被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甚至还申请了国家专利,陈光标也凭此收获了成年后的第一桶金,他的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雷竞技RAYBET。
创新中创业,这是陈光标的发家开始。自此之后,他也创新了很多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说起他的资产爆炸,还得是归功于他懂得“变废为宝”。
众所周知,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是绝对的暴利。可偏偏就有很多地方并没有重视建筑产生的垃圾,大部分都是选择习惯性进行回填。
2003年,陈光标就将手伸到了环保这一领域,并一手打造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大型建筑、机械的绿色拆除,不仅环保还能垃圾再加工。
选对了赛道,干利益空间极大的工作,还顺应了国家大力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陈光标不赚钱谁赚钱。
短短七年时间,陈光标就赚出了50亿身家,当年吃不起饭的穷孩子也终于实现了绝对意义上的腰缠万贯。
有了钱,陈光标就开始想着做慈善。一般人做慈善都是捐点小钱意思意思,陈光标不一样,直接将自己近一半的收入都投入慈善。
陈光标还亲自参与到救援中,双手不停地扒着石块,生怕错过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戴着手套也时常被尖锐的石块划伤,稍不注意鲜血就会染红整个手掌。
穿着一身迷彩装,吃着普通的救灾饭,看着眼前的生生死死,陈光标就会想到哥哥姐姐在自己眼前饿死的场景,眼泪就止不住的流。
陈光标忘不了自己童年所经历的苦难,自1990年代起,陈光标便开始致力于向各个贫困地区提供援助,特别是在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在他的故乡以及邻近地区,陈光标投资建立了数十所希望小学。这些学校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打开了接受教育、为未来铺路的大门,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陈光标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但他绝对是中国捐款里面排前列的,26亿的善款为慈善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让他荣获“中国首善”的美誉。
并且陈光标还获得中央、国务院、授予他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中央宣传部授予他““道德模范”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这是在陈光标被评为“中国第一慈善企业家”的同一天,他在江苏的一家商业银行会议室内,用40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一道“金钱围墙”。
照片中的陈光标站在由纸币堆砌而成的墙前,面露自豪。这张照片曝光后,立即激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很多人开始对陈光标展示财富的方式提出质疑。
这4000万元中,有3300万元是陈光标个人的捐赠,其余部分则来自其他慈善家的支持。而这些钱财都被如实发往玉树用于支援灾情。
如果说这件事只是宣传的方式让大众有点接受不了,那么接下来他的“冰桶挑战”可就是实打实的“虚假宣传”了。
2014年,正是“冰桶挑战”最风靡的时候,陈光标自是不能错过这次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时机,义无反顾地给自己报了名,全然不顾当时的自己已经将近50岁了。
他对外称:“我能够在冰桶里待半天,谁要是比我长,我就捐100万,持续6天。”大话说出去了,没有人相信他能办到,可是陈光标还真就完成了。
证据在此,陈光标只能承认,自己只是泡在上面漂有一层冰块的温水里,但他说:他只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大家关注慈善事业,发心是好的。
若仅有这两次,也许大众对这位财大气粗的慈善家可能还抱些宽容,可是,从“钱墙照片”到“虚假冰桶”,陈光标在慈善宣传上的骚操作还真是不少。
从邓丽君墓前高歌到三月扮“雷锋”,从无车日砸奔驰再到举办个人演唱会,更不要说他带着员工去人家酒店吃剩饭剩菜、当街表演胸口过汽车了。
陈光标的每一次慈善,都要附带着各种各样吸睛的宣传方式,本来是值得人感动的善举,可总会被他搞得啼笑皆非,无数大众也对他这种宣传炫耀反感不已。
2020年,武汉疫情的爆发,陈光标再一次行动在最前线万的物资被送往武汉,这一举动使这位“中国首善”开始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网友们纷纷开始探寻他的近况,怎么也没想到,这位亿万富翁竟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过起了农民的生活。
在将公司的日常管理交给儿子后,陈光标与妻子一同返回了他们的农村家中。2023年,一位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发现陈光标竟住在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
为了接待来访的宾客,陈光标甚至还亲自下河捕鱼来招待客人,准备的饭菜也只是普通的农家菜,压根没有亿万富豪的排场。
陈光标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单是因为他慷慨捐赠了4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带领着专业的救援车队,坚定地表示要冲锋陷阵在第一线。
当车队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穿越冰雪覆盖的路途,将一车车救援物资送抵灾区时,陈光标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救援行动中。
陈光标亲手用铁锹为一家五口在地震中遇难的亡魂安葬,还向一位孤老承诺:“今后遇到困难,来找我。”
陈光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一次站出来再次大肆宣传,是因为他看到企业家捐赠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他想做一个号召者。”
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令人感动的,陈光标也确实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为人民服务的好事情,想通过自己高调的慈善表达带动大家多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
但是,对于自己是不是故意高调,陈光标也是非常坦诚的说:自己是非常想高调的,自己低调是因为父亲儿子认为自己之前比较丢人,不让他再宣传了。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想在中国慈善史上被载入史册。”这是陈光标一直选择高调慈善的原因之一。
古往今来,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图回报”,像陈光标这样直白地表达“我就是图名”,并不符合大众对于做善事的认知。
也正因为如此,陈光标一直不受大众待见,大家认为他是在炫耀,大家认为这就是哗众取宠,太有功利性的好事也让人开始认为他有商业所图。
但不管怎么样,相比那些偷税漏税的明星、商人而言,陈光标能够拿出自己收入的60%以上来做慈善,并且承诺死后裸捐,就这些就足够值得肯定了。
2011年,人民日报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对于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陈光标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打开了一扇门,打开了财富通向慈善,通向爱的一扇门。或许有更多的企业家能和陈光标一样,由个体意识的觉醒发展到群体意识觉醒的时候,财富才最终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