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丨广交会凸显中国开放底色和外贸底气

  新闻资讯     |      2025-04-18 23:13

  南财快评丨广交会凸显中国开放底色和外贸底气根据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消息,自4月15日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拉开帷幕,截至4月17日中午,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同期增长10%,呈现开放底色更浓、创新活力更足、客商成交活跃、活动丰富务实等特点。

  最近几日广交会热热闹闹的景象,充分说明全球市场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没有变,中国外贸的底气依然坚挺。

  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将成为2025年我国对外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但积极因素支撑我国外贸开局总体平稳,货物进出口稳中有升,出口保持增长,进口回落明显。据海关数据,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进口下降6%。据商务部统计,1-2月,服务进出口总额1.31万亿元,同比增长9.9%,服务贸易逆差210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3.3亿元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

  一季度外贸数据背后是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有效托底。2024年中央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并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支持、优化跨境结算等举措,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025年,政府进一步推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优化口岸开放布局,提升通关效率,支持新业态发展。

  其次,区域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推进,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0.9个百分点,对东盟、中亚五国分别增长7.1%和6.9%。RCEP红利持续释放,东盟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1.71万亿元,占比提升至16.6%。

  第三,产业优势凸显与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高端制造与绿色转型驱动出口增长,2024年电动摩托车/自行车出口突破4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超200万辆;2025年中国继续推进《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绿色交通、新能源设备等高端产品出口有望持续增长。一季度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增长7.6%,占外贸总额“半壁江山”;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7%和27.0%,装备制造业表现喜人。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明显增强。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45.5万家,占经营主体的86.1%,成为外贸主力军。中西部进出口增长8.7%,增速高于全国7.4个百分点,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第五,市场多元化与新兴动能持续发力。一季度,中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尤其对非洲、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开发加速,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对德国、西班牙、英国等传统市场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欧洲市场表现较强韧性。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蓬勃发展,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提档升级,推动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提升至22.8%。广交会、消博会等平台吸引全球企业参与。

  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带来的严峻挑战,外部需求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中国需加大应对冲击的支持力度,降低外商、民营企业投资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长期还需做更多战略储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内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开放合作环境,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赋予外贸高质量发展更强竞争力。

  一是出台“稳外贸”“稳市场”行动方案。需考虑加快落实和政府工作报告扩内需政策,尽快出台“稳外贸”“稳市场”相关举措。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增发超长期国债。用于设立稳外贸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出口大省优质外贸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减税降费及退税政策,尤其是提高增值税与消费税退税率,支持机电产品、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光伏、纺织品和服装、家居和家具用品等制造及其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

  二是加快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空间。应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空间,尤其是顺应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投资往来持续向好趋势,挖掘新兴市场潜在需求和增长空间,加速布局东南亚、拉美等区域供应链。用好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为贸易合作注入新动力。加大对东盟、欧盟、拉美、非洲等地区能源、基建、制造业等领域投资,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深化合作,促进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做大做强。应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建立服务贸易数据平台,推进部门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促进服务业与其他行业联动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势;发展“农业+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服务贸易”等,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未来中国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

  最后,需要构建绿色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应进一步扩大绿色贸易规模,培育中国知名跨国公司品牌。例如进一步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应考虑按照国际发展趋势,切实通过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型开放,来提升竞争力。